![]() |
富台國小與我
古明峰
新竹師院教授
![]() |
|
||||
![]() ![]() ![]() ![]() ![]() ![]()
|
||||||
我家世居中壢,讀師專之前未曾離開過家鄉,畢業後分發到富台國小任教。但卻不知道富台在中壢的哪一方?後經打聽才知學校是位於通往八德方向的一所郊區小學,學生大部分為眷村子弟。 六月師專畢業,七月分發到校報到。學校當時的規模有60個班級,教師可分為兩個主要的群體,一為剛從學校畢業不久的年輕老師;另一為帶著濃郁鄉音由軍中退役轉業的年長老師。當時,猶記得富台國小後方是一片稻田,中山東路立體高架橋尚未興建,沿著普仁國小到富台國小馬路兩旁的住家只有零星幾戶,學校附近的榮民南路相當的狹窄,路上坑坑洞洞不好行走,兩旁長滿了許多雜草,在華勛社區前面還有一個很大的池塘,連接著垃圾掩埋場,雖時隔多年,昔日情景常停留我心中。 剛畢業時,由於板書及音樂課彈奏缺乏自信,趁著畢業那年的暑假趕緊加強練習板書與風琴彈奏。九月學校開學,第一年擔任三年級級任,班上學生多數住在華勛社區,家長多為大陸來台軍階較低的老兵,結婚較晚,對於子女較為寵愛,學生單親的比例較高,班上四十幾位學生,單親家庭就佔有六位,讓我訝異不已,並且感到惶恐。與他們長期相處後,發現這些學生其實蠻可愛,家長也非常容易溝通,只要將自己教學理念向他們說明,對於課業要求與規定,他們都會支持。 七○年代學校教師員額編制介於1.1~1.2
之間,詳細數字已不復記憶,職員編制很少,行政工作大都由教師兼辦。當時富台國小僅有一名幹事編制,我教的三年級,除了自然科是科任外,其餘的課程皆由級任負責。那時師專畢業的教師要會十八般武藝,除了國語、數學等基本學科外,體育、美術、音樂等藝能科目也要親自上課,還要擔任總導護帶全校師生做健康操。初次任教,對我而言,最感壓力是上音樂課,?了上音樂課常常做惡夢,上課時要一邊彈風琴一邊教唱歌曲,偶而還會因彈錯音而臉紅,兩個月後入伍服役,壓力終於解除。役畢,返校任教,不再上音樂課,而將音樂課與同學年女老師互換體育課,交換教學,從此終於擺脫上音樂課的惡夢。 在富台任教時(民國69年到民國75年),學校的校隊有桌球隊、排球隊和合唱團。校內有不少的女老師從事兒童文學創作,她們的作品常出現在國語日報上,令人稱羨。星期三下午為教師進修時間,只要天氣好,常可以看到老師們在操場上打排球,捉對廝殺。校內也有一群熱愛大自然的老師,常利用星期假日到戶外露營、野炊。那時,富台的年輕老師大部分都會利用在職進修方式,完成大學學業,對我影響很大。故服完兵役後,隨即考上台師大心輔系就讀,經常要趕搭火車上課,下午學生放學後,迅速將教室門窗關好,坐上公車趕搭四點半的火車北上。那時台北捷運開始興建不久,每天上、下班時間都會塞車,往返約需要四個小時。白天教書,晚上到台北上課,回到家經常是晚上十一、二點,生活非常的忙碌,為維持體力,中午飯後常與劉增、張文宏、巫景益與蔡盛春四位同事擠在辦公室旁的值夜室午休,在那裡我們無所不談,經常交換生活經驗與教學心得。夜校畢業後,因進修研究所而離開富台到台北任教,而不得不離開這個充滿人情味的富台。
離開富台快要二十年,去年因學生教育實習的關係,再次回到闊別多年的富台,發現學校改變好多,由於社區人口快速成長,前幾年附近成立華勛國小,過去的學區兒童有一半到華勛國小就讀,學校規模仍和當年差不多,許多同事早已退休或調校,認識的老師屈指可數,當年年輕教師都已成為年長資深教師,學校教師的平均年齡較我服務時年輕許多,到處充滿著朝氣。在實際參訪過程中,發現今日的富台在陳校長領導及全體教職員工努力下,讓人耳目一新,表現較以往出色。雖然我在富台的時間不長,但富台的種種卻常縈繞在我心中。 服務單位:國立新竹師範學院
69年至75年間任教於本校 現任國立新竹 |
||||||
最佳瀏覽解析度:1024*7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