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創意調適悲傷
--也談兒童悲傷輔導

劉文球


專題研究篇 教學心得篇
 ] 享受 ] 零分背後 ] 補校心事 ] 趣味學英語 ] 美麗的花園 ] 淺談語文教學 ] 天使回到了天國 ] 環境教育的重要 ] 繪本中的畫與話 ] 綜合活動心得分享 ] 活的課程動的教學 ] 打造兒童閱讀環境 ] 營造成功的班親會 ] [ 運用創意調適悲傷 ] 憶山中教學的日子 ] 他不在一點都不好玩 ] 淺談富台的資訊教育 ]

 

壹、  前言

悲傷是生活的一部份,是我們一生不可避免的事實。但是現在的教育系統下,真正能與學生談論失落及悲傷的課程,除了少數大學有開始重視而開死亡教育課程外,其他幾乎沒有。而朋友聊天的主題也避諱涉及此部份,所以當我們遇到重大的悲傷時不知該怎麼辦?要如何處理自己的悲傷?如何協助別人調適失落?創意可用來解決工作的難題與增進工作效率。但創意不應只限於工作,更要能用在生活中,它可以幫助人面對失落,調適悲傷。

貳、  創意與悲傷調適的關係

一、當外在環境對自己的悲傷調適有所抑制或阻礙時,可改變作法,運用創意抒發內在悲傷感受。

二、運用創意的追悼或調適方式,可使人面對死亡或失落時多些坦然,更可激發我們對生命的新興趣、新力量,重新去關愛自己與社會。

 

參、  創意的悼念方式

喪儀是讓家屬親友聚在一起,緬懷逝者的場合,若傳統的喪禮無法適切傳達感情時,就該做調整並加上創意新思。下面幾個例子,可以明瞭創意如何放進悲傷調適中。

例一:白話訃文與追思文
高信譚追思母親的「這一次媽媽沒有回答」--他認為不是寫文章,是寫心理的話。格式應適應真實的心情,感情不必遷就格式,固定的格式不一定適合每一個人,當舊有形式不足時,就該以真情創造格式。

例二:喪禮方式
王志明(前中國時報人間副刊編輯)英年早逝,文化界朋友為他舉行充滿創意的告別式,注入許多對死者的懷念。

在喪禮放布拉姆斯的安魂曲,帶啤酒到禮堂和他對酌,火化時,一群感恩他支持的原住民朋友(約有三十位),在場合唱原住民「懷念遠方朋友」的歌,其他人在旁一面喝酒、一面陪老朋友火化成灰。對逝者而言,一場完全依他生前的喜好而特別安排的喪禮,足堪告慰其在天之靈;對生者而言,這樣不拘怩傳統的追悼方式,卻是最能傳達其個人與逝者間深刻的情感,這對自己的悲傷非常有助益。

例三:祭文

中央大學哲學系教授王邦雄在參加一位四十年老同學喪禮時,要求即席用白話文說了一篇紀念老朋友的祭文,表達自己內心真實的感受與對老友的追思,在場的人同樣感受到失去親友的悲痛,悲從中來,打破了場內受傳統喪禮祭文模 式所行成隔閡氣氛。

例四:復原方式

「陸正綁架撕票案」,其父親發揮人溺幾溺的利他精神,將椎心之痛,化為拯救學童的具體行動,籌辦了「陸正紀念基金會」,希望結合社會、學校、家長的力量,使此一類似的慘劇不要再發生。這種持續逝者生前的願望,或接續完成其遺志,都是幫助自己積極面對失落的發法。

肆、 用創意協助自己度過悲傷

以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求皆層來說明:

一、  照顧自己的基本需求

主動尋求協助,逞強是不智的。

1在一段時間內設定目標,並完成它。如進食、洗澡、洗衣、固定睡覺、起床。

2. 對醫生坦然說明自己的悲傷情緒、失眠、緊張等情形,並獲醫療幫助。

3.如需要搬家,請親友幫忙找住所,並尋求實際協助。

4.積極回覆朋友邀請一起聚會的好意。

二、  滿足自己安全感的需求

1.如有工作須維持,並盡量專注於工作。

2.若有財務危機,則須找一份工作、或尋求其他方式,先建立財物上的安全感。

3.在一段時間內只從事單一事情。

4.主動與家人、密友聚聚,聽聽他們的關切聲音。

5.在親朋中,找一兩位可以接納、支持你的傾聽者。

6.固定參與宗教方面的聚會,特別是溫暖、接納氣氛的聚會。

三、  滿足自己歸屬的需求

1.由親友中,尋找可以陪伴一起度過寂寞夜晚、週末的人。

2.逐漸邀請朋友到家中聚餐,他們也可帶菜餚一起分享。

3.參與支持團體,分享彼此經驗和感受。

4.養隻寵物,照顧它,也讓它陪伴你。

5.多與積極的人在一起,減少負面想法。

四、 滿足自尊的需求

1.唸有關悲傷主題的書、錄音帶,可幫助紓解內在情緒,了解悲傷過程,找到支持自己的方式。

2.接受他人給予的正向回饋或鼓勵,並相信自己做的好。

3.每天寫下自己完成的好事情,逐步建立信心。

4.對生活中的新進展,如搬家、生日、新工作等,都給自己小小的慶祝。

5.嘗試新的挑戰,重拾自己曾經喜歡做的活動。

6.寫下內心對自我的期許。

7.諒解每個人都會犯錯,原諒別人也寬恕自己。

8.對自己在悲傷過程中的進展,給予一些象徵性的鼓勵與承認。如舉行「與所愛的人說再見」的象徵性告別會。

五、 滿足自己自我實現的需求

1.保存自己的日記,上面要紀錄自己的活動、感受、夢境,可幫自己整理悲傷心境,找到適合的恢復方式。

2.傾聽有相似悲傷者心情,或協助解決問題。

3.寫一封信給去世的親人,告訴他所有你未能來得及向他說的話。

4.與親友一起去墓園看看去世的親人,一起悼念並說出自己內心的思 念,及未來想做的事。

5.定期閱讀信仰的宗教經書,照顧自己的精神與心靈層面。

6.決定自己未來想怎麼做,列出順序並與親友或專業諮商員討論。

7.學習新事務、結交新朋友。如北市基督教婦女福利事業基金會的「高齡婦女學苑」中,有百分之八十 喪偶的獨居婦女。組成團體分享心得。

伍、如何協助兒童度過悲傷

喪失了親人,不論成人或孩童都會悲傷。「一般人很難體會哀痛程度並不依年齡而有所不同,失去至親,小孩的痛苦程度其實同大人依樣。」 我們先要了解兒童的悲傷,才能給予適當的協助。

一、 兒童的悲傷心理

對兒童的悲傷心理研究有多年經驗的沃福特博士(Wofelt1991)提出一般人對兒童悲傷心理的錯誤想法有下面幾點:

1. 錯誤一:「悲傷與哀悼是相同的經驗」--兩者是不同的,悲傷是對失落的一種內在經驗,哀悼是將內在的悲傷感受表現出來。兒童的哀悼多半以行為表現勝過用語言表達。大人就以為兒童不會悲傷。

2. 錯誤二:「兒童的悲傷或哀悼很快就會過去」--悲傷和哀悼是一個過程而非事件,需要成人以理解、寬容、接納的心去一起陪孩子度過。

3. 錯誤三:「兒童不會受到大人的悲傷影響」--大人掩飾悲傷是在告訴兒童悲傷是要隱藏起來獨自面對。父母應給孩子一個榜樣,允許與鼓勵自己及孩子表達出內心的悲傷。

4. 錯誤四:「兒童不要參加喪禮比較好」--現代兒童在真實生活中,不易接觸與死有關的事務,參加喪禮,可幫助兒童從中認識死亡,及學習悼念親人的方式,也讓他們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悲傷。

二、 以活動方式陪伴兒童度過悲傷

運用活動的方式,與孩子一起談出心中的悲傷感受,對協助兒童的悲傷心理很有幫助。威蓮女士(WilliamsY.)提供以親子活動方式幫助孩童表達悲傷。

1.「新生的蛋」--意義是讓兒童重新看待死亡,植物與生物都有生有滅,但一生命的結束,其實是另一生命的開始。像:蝴蝶交配 、產卵、然後雙雙死亡,卵孵成毛蟲、毛蟲結繭再長成蝴蝶。方法:在白紙上畫一個蛋,經過設計再剪下來,背面寫上自己想完成的事,然後大家找,找到後一起分享自己新生的願望。

2.「畫出的悲傷故事」--繪畫具備非語言的溝通特質,可幫助不善用語言表達自己感覺的兒童;過程中可降低防衛心理,情緒得以緩和。並能邊畫邊交談。方法:可以卡通影片故事,鼓勵孩子畫出對死亡的感覺,並看圖說故事給父母聽(如獅子王父親死了的題材)。

3.「悲傷與復原的圖像」--運用繪畫的魔力,在畫中表達悲傷情緒,並透過自我暗示效果,減低對未來不確定的恐懼。並預期未來的自己可達到快樂。方法:每人三張紙舖平,左邊畫一幅自己在為失去所愛的心情,盡量用強烈顏色去表達。右邊畫充滿喜悅、快樂的心情,中間畫出誰可以幫你改變,可包含人、動物、卡通等事物。

4.「死亡的意義」--讓全家人一啟探討死亡的意義,分享彼此看法,不需要批判或質疑別人答案,更要接納、支持、了解。方法:邀請有經驗到家人死亡,及死亡所帶來的感受的人都可以參加。盡量開放給兒童表達。

伍、 結論

近來社會重大生命財產損失的事件層出不窮,由媒體中看到家屬親人的悲慟,知道無法用追究責任歸屬及賠償善後能解決,也不是靠時間沖淡一切,尤其是常被略的兒童,更需要我們多去費心關照,才能減低出現「創痛後壓力症候群」影響生活和學習成長。

參考書目:
陳恆霖 (民81)失落與悲傷認識及在輔導上的應用 學生輔導通訊第十八期

陳樂瀅 (民81 告別親愛的人 張老師月刊 第一七二期

黃土地 (民84 新譜離別的足音--白話訃文與追思文 中國時報8446

陸雅青 (民82 藝術治療 心理出版社

包戴盈譯 (民84)失親兒的藍天 創意力出版

李佩怡 (民87)失落的自我調適 學生輔導月刊 第五十四期

 

富台國小40週年
校慶特刊


◎發行人 陳鍵源
◎策 劃 邱小玲
     張美香
     蘇金連
     劉文球
◎主 編 李安邦
◎編輯組 張兆文
     張?月
     李孟純
     呂文憲
     納景玉
     羅銘辰
     莊韻彬
◎封 面 賴昭樺
◎攝 影 郭英彥
     楊錦云
     林月霞
     彭月香
     李和蒼
◎校 對 鐘敏綺
     徐嘉韻
     李世銘
     姚國蕙
◎出版者 富台國小

 網 址
 
http://www.ftes.tyc.edu.tw
 電 話 03-4563335
◎電子版 李安邦

 

   

最佳瀏覽解析度:1024*768
桃園縣中壢市富台國民小學四十週年校慶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