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學生對多元評量的看法 -以富台國小五年級學生為例 吳燕玲 練忠一 林佳蓉 劉玉玲 曾孟慧 邱靖琍 吳惠琪 吳碧雲 林淑英 陳玨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壹、 緒論 一、 研究動機與背景 教育改革團體多年來的呼聲,終於使教育部化為具體行動,也就是讓標榜多元化的教材、多元化的入學管道、多元化的教學…的九年一貫課程在九十學年度由小一正式起跑了。由於知識學習觀的轉變,強調客觀公平而可以評量學生知識的紙筆測驗,雖然簡便易行,但沿襲已久,殊少變通,已不符時代潮流的趨勢。因此,教育目標改變,評量方式一定要隨之改變。以往重視認知能力,使紙筆測驗偏向於知識的背誦,而缺乏分析、綜合與評鑑等高層次的能力;如今九年一貫課程強調十大能力的獲得,因為學習成果不應只限於認知領域的記憶,學生應該有的態度、情操、大部分的能力和科學素養不是只用紙筆測驗就可評量,面對現今的多元社會,多元學習管道,評量的多元化更是重要的課題,多元能力的培養必須有不同的方式來評量,像動手做及解決問題、生活方面的能力,都不是紙筆測驗能充分了解的,因此形成性多元評量成為課程的特色(王美芬,民90)。 其實,許多老師們在未實施九年一貫課程時,就已實施各種不同方式的評量方法,如檔案評量、卷宗評量、實作評量…等等,甚至設計了生動、活潑的闖關評量。但僅是評量方式多元,且限於表面而缺乏深層的學習(歐用生,民91)。經過這樣大費周章、一片人仰馬翻的評量方式後,依舊無法表示出學生的能力來,最後仍以「紙筆測驗」的成績當作最後評量的成績(陳秋蓉,民91;江文慈,民91;張麗麗,民91),這是因為該如何呈現學生的學習成果令人費心,且家長不明瞭多元評量的意義以及對分數的迷失概念。 既然九年一貫課程強調的是多元能力,各領域就應該使用多元的教學與評量。傳統的紙筆測驗從答題的正確率來評鑑學生,所得到的只是學生對「概念」的了解程度,但是忽略了「過程技能」與「學習態度」,不足以完整呈現學生真正的學習成果,因此,我們試圖探索學生喜愛的評量方式及感興趣的學習方式,以作為將來評量的參考依據。
二、 研究目的 為了能落實九年一貫課程中多元評量的理念,我們以五年學生為樣本,實際從事多元評量方式的問卷調查,企圖從中瞭解學生對於各種評量方式的意見及看法,做適當的分析比較。
貳、文獻探討 一、教學評量的意義與目的 教學評量是評鑑教學活動是否達成教學目標的一種過程。一般評量學者認為教學評量是一套有系統的程序,用以蒐集、分析、描述各種有關資料,並將實際表現與理想目標相互比較,以便協助決策者做抉擇之參考(朱敬先,民82)。張春興(民83)指出教學評量是教師有系統地收集有關學生學習行為的各項資料,加以分析處理之後,再根據預定的教學目標給予價值判斷的歷程。張麗麗(民86)亦對「教學評量」下了一個定義,指出教學評量是教師透過不同方法蒐集、綜合與解釋學生資料,協助其進行與「教」、「學」有關各項決定的一個過程。由這些定義來看,教學評量是教師教學後根據教學目標,對學生的學習結果所做的綜合評鑑過程。透過評量的方式,教師可以瞭解學生的學習成果,並藉此檢討自己教學的成敗,做為往後教學設計或改進的依據。對學生而言,可以讓學生瞭解自己的學習情形。 教學評量的目的(林進材,民89)通常包括下列四項:(1)教學評量是一種蒐集和分析教師教學活動表現的訊息,作為綜合研判和決定教師教學表現理想程度的歷程;(2)教學評量除了瞭解教師教學表現的情形,同時衡量其優劣得失的程度,並審慎分析形成的原因,以提高評量本身的效度;(3)教學評量的主要目的,係藉教師教學表現的優劣得失及其原因的瞭解,作為教師修正教學活動實施的參考,同時作為形成新教學計畫的參考;(4)教學評量的實施除了瞭解教師本身的教學情形之外,尚可從活動的實施中分析學習者的表現及學習情形,作為教學修正的參考。教學評量的實施,必須依據教學理論與方法的採用,來擬定最適當的評量標準與程序。
二、多元評量的理念 教師可以使用各種方式來蒐集有關學生的學習資料,而這些方式應該可以包含傳統紙筆測驗〈較客觀的測量〉、撰寫報告、實際操作、口頭報告、分組活動、競賽等等〈較主觀的非測量〉,其實不論是客觀的測量或主觀的非測量,都各有不同的目的及需要,學生的表現和應對方式各有優缺點,教學者應就教材中不同科目做不同的評量方式。 因為成績評量的範圍非常廣泛,所以應該採取不同的考查方法,以配合教材之性質與內容,進行多種方式的評量。評量時所採用的方法愈多,蒐集資料愈齊全,結果愈客觀正確,愈能符合成績考查的要求。多年來,大家早已習慣採用傳統紙筆測驗,而所持的最大理由是使用方便。傳統的紙筆測驗計分客觀、批閱迅速,且易於團體施測,可以充分發揮公平、客觀、省時、省錢的功能,激勵學生認知學習,但卻與人性化、多元化的教學評量相去甚遠。這種評量方式忽略情意、技能層面,只測驗學生片段、瑣碎的知識,無法得知學生一段時間內的學習改變,是屬於一種靜態評量(李坤崇,民88)。而這種評量方式不僅著重於學習的成果而非歷程,也只能測驗到學生陳述性的知識,而往往忽略到程序性的知識(林素微,民87)。學生成為被動的被評量者,無法培養出自我評量的習慣和對自己學習負責任的態度,阻礙了學校的正常教學,大部分的教學時間都被用來準備考試;考試引導教學,學校只教測驗所涵蓋的課程知識,無法有效地評量學生較高層次的認知能力和表現,因此,也就無法涵蓋所有重要的教學目標(張麗麗,民86)。有鑑於此,另類評量(alternative assessment)、實作評量(performance assessment)、檔案評量(portfolio assessment)、真實評量(authentic assessment)紛紛崛起,不論名詞為何,他們的特色都是主張動態評量(dynamic assessment),係一種「前測-教學介入-後測」的評量模式,即「在教學中評量、評量中教學」(李坤崇,民91),因應時時獲得的有關學生的資訊,而在評量工具和項目上,做必要的改變。標榜評量內容與教學、課程相結合,它所評量的不僅是教學的重要結果,更包括傳統紙筆測驗所看不見的學習過程評量。
三、實作評量(performance assessment) 實作評量的特性是:學生建構答案而非選擇答案;直接觀察學生的操作行為,在情境中進行對學生學習與思考方式的檢測;實作評量所提的問題幾乎無正確而客觀的答案,正如一般較複雜的問題,往往沒有一個可用來解決問題的唯一答案,而是許多可能的答案會受背景環境的左右而有所差異(劉安彥,民92)。
四、檔案評量 檔案評量的定義依據Paulson, Paulson, and Meyer (1991)及Stiggins(1994)等的文獻論述所表達其精神為:有目的地蒐集學生的作品, 展現出學生在一個或數個領域內的努力、進步和成就。整個作品集從內容的放入、選擇標準、對入選作品的優劣評斷標準,都有學生參與其中,同時納入學生自我反省的證據。因此,檔案評量結合課程、教學和評量,重視學生學習的歷程和學生對學習的自我反省,是一種相當能適應學生個別差異的評量方式。檔案記錄學生長時間的成長歷程與學習結果,透過省思、合作、討論與分享,它協助學生成為學習活動的主體。家長、教師或他人也可根據檔案中的具體『憑證』對學生的知識、技能與情意等方面的學習,給予回饋及進行診斷,亦可以對學習歷程與結果進行評鑑,進而提昇教學品質與學習成效。
參、研究方法與步驟 本章共分四節,其中包含:研究對象、研究工具、研究流程、資料處理與分析四個部分,以下茲分別敘述。
第一節 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法,以半結構式問卷進行資料蒐集,分析受試者學習過程中之評量,探討受試者對學習過程中所接受各式評量之感受與想法。本研究之研究對象為本校五年級之全體學生,計男165人、女153人,共318人。本校位於中壢之郊區,學生家長之社經地位多屬於藍領之工人階級,部分學生屬於隔代教養或單親家庭。而教師皆年輕充滿活力,教學經驗多介於4-15年,樂於接受新知,對於教學及評量的創新與接受度皆相當高,因此學生入學至今於學習的過程中接受了各式的多元化的教學活動與教學評量。此乃以五年級學生進行此一研究的原因,另五年級學生已粗具獨立判斷與思考的能力,可以問卷方式進行研究。
第二節 研究工具 「富台國小五年級學童多元評量意向問卷」(附錄一)本研究之問卷為五年及全體教師共同研擬商訂而成。主要是探討學生學習過程中接受過哪些種類的評量方式,及對於這些評量方式的接受及排斥程度,並進而了解學童所感受到家長對於不同評量所表現的態度。
第三節 研究流程 本研究共分為三個階段,為準備階段、施測階段與結果分析,說明如下: 一、準備階段 發現問題,文獻蒐集與探討,發展研究工具,選定研究對象四個步驟,執行期間為93年11月12日至93年12月21日,內容如下所述: 1、發現問題:本研究問題源自於本校於本學年度邁入四十週年,校方冀望本校同仁發展行動研究之精神,針對於當前教育之問題與現象作一探討。而當今多元評量經大力推廣隻下各校皆積極朝此方向努力,但多為學者專家之意見與想法,對於實際接受評量之學童的看法與感受並未多見,因此五年級教師團隊便想探討本校學童對於數年來接受多元評量之感受,而產生此一研究之問題。 2、文獻蒐集與探討:經蒐集文獻後發現,多元評量所包含的範圍極其廣泛,檢視國內對於多元評量多為學者專家之意見與想法,多著重於教學與學習成效,對於實際接受評量之學童的看法與感受並未多見,因此嘗試以學童為出發點探討多元評量的問題。 3、發展研究工具:「富台國小五年級學童多元評量意向問卷」乃五年級全體教師共同討論研商而成。問卷的完成主要根據五年級教師多年之教學經驗及學生入學至今所接受之評量方式發展,主要探討學生學習過程中接受過哪些種類的評量方式,及對於這些評量方式的接受及排斥程度,並進而了解學童所感受到家長對於不同評量所表現的態度。 4、選定研究對象:本研究之研究對象為本校五年級之全體學生,計男165人、女153人,共318人,學生入學至今於學習的過程中接受了各式的多元化的教學活動與教學評量。 二、施測階段 本研究之施測階段其工作主要內容為以「富台國小五年級學童多元評量意向問卷」,對受試者進行問卷調查。施行期間為93年12月22日至94年1月3 日,於學童五年級上學期學期結束前進行。 三、結果分析 此階段為資料的分析與結果的討論,執行的期間為94年1月4日至94年1月20日。當問卷的完成與蒐集,經歸納、統計與分析後,動手撰寫研究結果與完成研究報告。
第四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本研究為量的分析,根據「富台國小五年級學童多元評量意向問卷」,分析受試者施測的結果,以EXCEL為計算工具,以百分比之直條圖呈現,進而分析其結果,並提出結論與建議。
肆、研究與討論 在對本校五年級學生,男165人、女153人,共318人所發出的多元評量意向問卷內容中,針對第一題問題「你曾經參與哪些評量方式」(複選)所得到的項次和統計結果如下:
一、你曾參與哪些評量方式?(可複選) (單位:百分比)
結果顯示,幾乎大部分的學生都曾參與十種以上的評量方式,顯示在最受家長重視的考試成績之外,有許多領域都試圖以適當的方式來評量學生的學習內容,只不過這些評量的領域以非學科(即國語、數學、社會、自然)等科目為主,所以並未受到家長和安親班的重視。眾所週知,國內的教育環境普遍以考試領導教學,安親班和家長重視考試的結果,造成紙筆評量的目的被扭曲,也是普遍的現象。 在十二項不同的評量方式裡,男生與女生所參與的方式多寡並無明顯差異,唯在口頭問答(男生多女生約4%)和小組討論(女生多男生約3%)有明顯差異。推測其原因,可能是女生對公開發言較為膽怯,而在私下與其他同學則樂於參與討論;男生則較勇於公開發言。 在回收的問卷中,我們發現選項「回家作業」、「定期考試」學生應該是全都參與過,但數據顯示卻非全數的學生都勾選,推論的原因,有可能是因為受測者不清楚題目的涵義或者選項過多,以至於受測者未完整看完題目就作答,才有這樣的結果顯示。不過這也不會影響本次調查的效度。 二、你喜歡哪些評量?(可複選) (單位:百分比)
在第二個問題「你喜歡哪些評量方式」中,學習單、實際操作、小組討論等最受學生喜愛,分別得到26%、26%、24%的學生認同,而定期考試、同儕互評、平時測驗、和學生自評所得到的認同度最低,分別是11%、13%、14%、14%。究其原因,可能是考試帶給學生學習上的壓力,而同儕互評和學生自評也有不知如何評量,及評量結果可能會對人際關係帶來壓力的困擾。 在十二項不同的評量方式裡,男生與女生所喜歡的方式在口頭問答(男生多女生約7%)和學習單(女生多男生約6%)上有明顯差異,與第一題結果相呼應,顯示男生較常參與口頭問答,並且對口頭問答的認同度較高;女生則較樂於以學習單的方式來展示自己的學習效果。
三、你最喜歡哪一項評量方式? (單位:百分比)
在第三個問題「你最喜歡哪一種評量方式?」問卷中發現多數的學生不管是男生還是女生都最喜歡實際操作這種評量方式(男女各佔23﹪、19﹪),其次是小組討論(男女各佔14﹪、13﹪)、回家作業(男女各佔14﹪、12﹪)、學習單(男女各佔18﹪、8﹪)這三種評量方式得到大部分學生的喜愛。
四、承第三題,為什麼最喜歡這種評量方式?(可複選) (單位:百分比)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而教師只是一個協助者,而不是知識的灌輸者。另外教師再進行教學時,如果能提供小組討論的機會及全班互動的機會,可以確定學生的理解程度到達哪裡,並幫助學生進一步發展這些理解。也因為討論允許學生表達自己的想法,與其他同學溝通及發現想法,從互動對話中亦可習得生活上待人接物的方法。所以教師採用符合學生需求的教學評量活動,學生會感受到由自己參與和動手的過程中,得到不僅是科學知識,還有技能和同學情誼的發展,以上這些都是實際操作評量方式中所能得到的種種優點。 因為選擇式的測驗只能測出學生所學的再認知部分及記憶能力,無法測出學生較高層的思考能力,如問題解決能力、綜合、分析、歸納、、等能力。 實際操作、小組討論評量雖具有上述優點,但實施起來也有許多困難等待克服。如試題製作不易、耗費時間、信度尚待評估、難以建立客觀公正的評量規範、、等,這些都是老師所要面臨的難題,也沒有辦法每一科都能用這些方式來評量。 但學生較喜歡實際操作、小組評量、回家功課、學習單等評量方式的原因不是這些評量所能帶來的種種優點,而是覺得這些評量方式最容易完成,也較沒壓力不會緊張,也覺得學習的過程很有趣,並在過程中可以學到較多東西,印象也較深刻,容易形成永久性記憶,而不是短暫的記憶,加上學生又不懂背頌記憶的好方法,所以反而較不喜歡只光靠記憶性的評量方式,如定期考查、平時測驗(男女生喜歡的比率不到百分之十,甚至有些低於百分之五)。也覺得喜歡動手完成一件事,較有成就感。 另外值得探討的是在口頭問答(男生喜歡的比率比女生多9﹪)、學習單(女生喜歡的比率比男生多10﹪)評量方式中,有明顯差異。男生較勇於發表自己的意見,相對的,女生就較內向害羞多了。但另一方面大部分女生就比大部分男生更認真完成學習單和回家功課,所得的成績當然不錯。加上完成時間可長不受限制,甚至有些長也會給予指導,較沒壓力,也不用那麼緊張而成為女生最喜歡的另一種評量方式,與第二題的調查結果前後呼應。
五、你不喜歡哪些評量方式?(可複選) (單位:百分比)
根據圖表顯示,小朋友最不喜歡平常測驗、定期考試、回家功課與口頭回答這幾種評量方式 ,逐項分析如下。 『平常測驗、定期考試』: 如果平常測驗、定期考試成績結果不盡理想,小朋友將受到安親班老師以及父母親的責備,同學間也會互相比較,這可能是小朋友最不喜歡的主要原因。再者,平常測驗的測試通常是前一、兩天告知後即馬上測試,又可能同ㄧ天內不只考一科目,小朋友除非是課後有安親班加強輔導、家長嚴格督促亦或自主性和責任心較強,才能每日按部就班地複習所學,也才有可能應付這種馬上、密集性的多科測驗,另ㄧ方面小朋友每個人的人格特質不一,或許是心理壓力、學習狀況、領悟能力等因素,又或許是家庭環境的影響,上述種種因素皆可能影響,直接或間接影響測驗成績。平時測驗這種考試成績由於準備時間太短會讓小朋友喪失學習興趣,這對於男生或女生來說都有一樣的困擾,因此在比例上並不會有差別。 而定期考試這種考試成績就代表一切的情況,女生的自我要求通常比男生高,在成績上要求就比較高,萬一考差失落感會比男生大,因此會比較討厭。 『回家功課』: 網路與電視幾乎是小朋友每天都會接觸到,也是每天都會討論的課題,這兩項幾乎就佔去了小朋友下課後大部分的時間,如果再加上才藝學習、外語能力加強等補習,回家功課對於小朋來說有可能是時間上根本挪不出來,而男生可能也較女生好動愛玩,因此比女生不喜歡家庭功課。 『口頭回答』: 台灣小朋友的個性大部分屬於害羞的個性,加上注意力比較無法集中,如果不會馬上回答或正確回答老師所提問題,可能自尊心上會受到傷害,因此不喜歡這種評定方式,女生的自尊心通常比較強因此比男生不喜歡此種評量方式。
六、你最不喜歡哪一種評量方式? (單位:百分比)
定期考試對小朋友來說,擁有同ㄧ時間多科考試、大量考試內容以及成績就是一切的性質,大部分的小朋友因年紀小不懂自律地每日複習功課,所以都是臨時抱佛腳地熬夜讀書,這樣的成績當然不會很好,加上萬一考差父母親的責備和同學的嘲笑,都是小朋友最關心也最不喜歡的事情,因此小朋友在所有的評量中最不喜歡定期考試這種評量方式。而定期考試這種考試成績就代表一切的情況下,女生的自我要求又通常比男生高,在成績上要求就比較高,萬一考差失落感會比男生大,因此會比較討厭。
七、承上題,為什麼你最不喜歡這一種評量方式?(可複選) (單位:百分比)
承第六題,定期考試大部分的小朋友因年紀小不懂自律地每日複習功課,考試成績當然不會很好下,從圖中可以得出處罰挨罵跟緊張有力是小朋友最不喜歡的。準備定期考試這種重要考試,對於男生和女生來說臨時抱佛腳的壓力與緊張都是ㄧ樣的。考試成績差,當然都會受到責罵但因女生的自尊心通常比較強,會比較用功準備考試,所以成績可能比男生好,比較遭受處罰挨罵的機會比較少,加上男生給大人的印象比較皮,家長通常會處罰考不好的男生。
八、你覺得哪一種評量方式是家長最重視的? (單位:百分比)
根據問卷所統計之結果顯示,大部份的學生認為家長最重視的評量仍然是「定期考試」的成績,至於其他的方式只有「平時作業」、「回家作業」及「上課表現記錄」等三種,有10%左右的同學認為是受家長重視的。而在「同儕互評」的部份,男女生都是0%,這個結果可能是學生接觸不多,亦或是學生認為家長不信任同儕間的互相評量。而其他方式都是低於5%。因此在學生心中家長所重視的評量,應該以拿到成績時家長的回饋來作判斷。而目前的學校制度雖然在每學期都有通知家長學生成績,但大多是總結性的評量成績,家長難以看到其他評量方式的成績,可能因此造成這個現象。 在男女生的部份,可以發現男生在「口頭回答」、「學習單」、「回家作業」、「實際操作」、「小組討論」及「學習歷程檔案」等評量方式的比率都比女生來得高。可能是這些評量方式都比較傾向動態。而「定期考試」、「平時測驗」及「上課表現記錄」三種評量方式是女生比男生高,可見女生比較傾向「考試」。
九、如果你是老師,你會用哪一種方式評量? (單位:百分比)
根據問卷所統計之結果顯示,當學生身份轉換時,他們所考慮的評量方式就不同,我們發現當他們是學生身份時,最喜歡的平量方式以「實際操作」、「小組討論」比例占最高,原因是容易完成、有趣;而當他們身份轉為老師時,發現學童反而重視的是紙筆測驗,「平時測驗」占31%,「定期考試」占31%,這是蠻有趣的發現。
十、為什麼會用這一種評量方式? (單位:百分比)
根據問卷所統計之結果顯示,大多男生採用「定期考試」的評量方式,而原因較多數認為「可以學到東西」及「比較公平」。而大多女生採用「平時測驗」的評量方式,而原因是認為「可以測出實力」、「有趣」。在評量方式的種類上,大致上都有很多人採用,除了「學生自評」、「同儕互評」、「學習歷程檔案」及「學習單」等較少人採用。可以再進一步研究其原因。 「其它」的項目占的比例也不少男生占8%,女生占1%,結果我們發現有些學童答非所問,或者空白,無法分辨所以就列在「其它」的項目。 伍、結論 由上面調查結果得知並分析: 第一、 調查結果學生較喜歡「實際操作」、「小組評量」、「回家功課」、「學習單」等評量方式的原因是覺得這些評量方式最容易完成,也較沒壓力不會緊張,也覺得學習的過程很有趣,並在過程中可以學到較多東西,印象也較深刻,容易形成永久性記憶。 第二、 小朋友最不喜歡「平常測驗」、「定期考試」、「回家功課」與「口頭回答」這幾種評量方式。而小朋友最不喜歡「平常測驗」的原因為考試會帶來的壓力與緊張,怕考試成績差會受到處罰挨罵。 第三、 根據問卷結果顯示,大部份的學生還是認為家長最重視的評量仍然是「定期考試」的成績。學生認為家長所重視的評量,應該以拿到成績時家長的回饋來作判斷。而目前的學校制度雖然在每學期都有通知家長學生成績,但大多是總結性的評量成績,家長難以看到其他評量方式的成績,可能因此造成這個現象。 第四、 根據問卷結果顯示,當學生身份轉換時,他們所考慮的評量方式就不同。我們發現當他們是學生身份時,最喜歡的評量方式是「實際操作」、「小組討論」。原因是比較沒有壓力、也不會覺得緊張,而且過程也較有趣;而當他們身份轉為老師時,發現學童反而重視的是紙筆測驗,亦即「平時測驗」、「定期考試」。原因較多數認為是「可以學到東西」及「比較公平」。這點發現讓教師知道「紙筆測驗」雖然會對學生造成壓力或緊張,甚至怕考不好會遭受處罰,但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紙筆測驗」也是不可忽視的評量方式之一。 「評量」是可以用來診斷教與學之間的落失,也可以引導學生學習的方向與重點,「評量」的方式會影響學生學習的模式。評量在教學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具備相當重要的功能,包括了解學生潛能與學習成就,以及判斷其努力的程度;了解學生學習困難,作為補救教學及個別輔導的依據;了解學生知能的發展,提供教學分組和安置的參考;了解教師的教學效能,作為教師改進教材教法的參考;幫助學生了解自我,促進潛力與多元智能的開發等等。藉由這次的調查結果提供了教師可以針對不同的學科領域配合不同的評量方式,讓學生能夠得到更有效的學習,達成學習目標。
陸、參考文獻 書籍: ◎ 李坤崇(民88)。多元化教學評量。台北市:心理 ◎ 張麗麗(民86)。教學評量的新趨勢:「檔案評量」。 ◎ 林進材(民80)。教學理論與方法。台北:五南。 ◎ 王美芬(民90)。九年一貫學校本位、統整課程及多元評量的實踐一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為例。 ◎ 歐用生(2002)。披著羊皮的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新世紀教育工程:九年一貫課程再造」。台北:揚志書局。 ◎ 甄曉蘭(2002)。中小學課程改革與教學革新。台北市:高等教育文化事業公司。 期刊: ◎ 李坤崇(民91)。多元化教學評量理念與推動策略。教育研究月刊,98期,24-36。
|
|||||||||||||||||||||||||||||||||||||||||||||||||||||||||||||||||||||||||||||||||||||||||||||||||||||||||||||||||||||||||||||||||||||||||||||||||||||||||||||||||||||||||||||||||||||||||||||||||||||||||||||||||||||||||||||||||||||||||||||||||||||||||||||||||||||||||||||||||||||||||||||||||||||||||||||||||||||||||||||||||||||||||||||||||||||||||||||||||||||||||||||||||||||||||||||||||||||||||||||||||||||||||||||||||||||||||||||||||||||||||||||||||||||||||||||||||||||||||||||||||||||||||||||||||||||||||||||||||||||||||||||||||
最佳瀏覽解析度:1024*7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