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學童對各領域態度之分析調查- -以三年級學童為例 曹雯青 鄭至慧 彭淑卿 徐郁斐 馬時燕 陳忠仁 劉得任 陳鳳英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壹、前言 在國小的課程中,學童對各領域的喜好及重視程度一直是老師們所關心的課題,因為學童對該領域的喜好與否會間接的影響他們對學業的表現。事實上,課業表現的不理想,不一定是學生的能力不足,很可能是主觀價值的問題。我們常可以聽到一些學習不佳者的抱怨不外乎沒興趣、太無聊、學了也沒有用,換句話說,也許是學習者對學科的課業價值影響了學習者的學習動機。 課業價值指的是學生對於所學習的課程活動內容所抱持的主觀感受,而這種感受取決於課程活動對學生的重要性、意義性與趣味性,當學生對所學的課程活動抱持著較高的價值感時,就會投入較多的心力學習,也會有比較好的學習表現,在學習的過程中也可以忍受較多的失敗與挫折。所以,了解學童對課業的價值情形有助於教師、家長進一步輔導,乃是一件值得探討的問題。
貳、研究動機與目的 一般而言,影響兒童學習成就的因素非只一端,就大家熟知的部分即可分成七大項,即智力、健康、情緒、環境、學習行為、學習時間、以及人際關係等。許多人都拿智力作為學習能力的第一指標,智力若偏低,可能導致兒童無法奠定充分的學習基礎,或連帶造成知識性向偏低,而不利於知識的學習,或出現注意力散漫、意志力薄弱等現象,而使兒童無法有效的進行學習;而較高的智商則可能使兒童的學習速度較快、學習的量較大,而提高了學習的效果。然則,除了智力的影響因素外,事實上仍有其他因素可能造成影響,茲臚述如下: 一、身體因素 身體的健康對兒童的學習也有相當程度的影響,尤其是身體的條件較差時,對學習便會造成負面的影響,例如疾病、虛弱、或營養不良,常會剝奪兒童的學習機會,特別是感覺器官或發聲器官與動作器官有了缺陷的時候,對於訊息的接受與表達造成障礙,當然是不利於學習的。所以健康的身體提供兒童一切可能的學習機會,其對學習的影響不言而喻。 二、情緒因素 情緒對於學習成就的影響,也是歷來許多學者研究探討的主題。諸多的研究結果指出愉快的情緒會促進積極的、持續的探究活動,而焦慮與恐懼等惡劣的情緒會困擾一個人的日常生活,當然對學習也會造成不利的影響,甚至產生厭學、或逃避學習的行為現象。 三、環境因素 環境對學習成就的影響也越來越受到關切,家庭的社、經條件對學習成就之影響的研究文獻稱得上汗牛充棟,學校的環境、設備、課程等對兒童學習的影響,所累積的研究文獻也不計其數,就是社區的環境對學童的學習之影響,有關的研究也越來越多,這種狀況在在指出環境對學習的重要性。 四、學習行為本身因素 學習本身的學習行為,更是其學習成就高低之所繫,一個學習者有沒有高昂的學習意願、良好的學習習慣、積極的學習態度、周詳可行的學習計畫,以及懂不懂得做上課的筆記、以及應付考試的方法等,莫不與其學習的效率和效果緊密關聯。 五、學習時間因素 學習時間更是學習成就的必要條件,研究者一再指出:必要的學習時間不足、專注學習的時間過於短暫,以及有效學習的時間比率偏低,都是學習的致命傷,這些狀況讓兒童無法順利的完成一項學習,當然也無從談學習成就了。 六、人際關係因素 至於學習者的人際關係對學習成就的影響,則指的是與兒童在進行學習活動時有密切關連的人際關係,像師生關係、親子關係、甚至於同儕間的關係等,如果這些人際關係和諧,會對兒童的學習產生正面效益;反之,便容易造成學習上的阻礙。 綜合前述可知,影響學童課業成就的因素絕非單一智力條件可以衡量,事實上諸如健康、情緒、環境、學習行為、學習時間、以及人際關係等,也可能造成決定性的影響而不能偏廢。因之,本研究希冀從非智力面向的角度出發,藉由問卷訪查之方法,探究本校三年級學童對各領域的態度,並從中探詢本校三年級學童對於各領域課程的課業價值觀,希望能夠作為教師教學調整之準據。 參、研究方法 本研究擬採取的的研究方法如下: 一、文獻探討法 本研究計畫將參閱與學童學習態度有關的書籍、研究報告、期刊、文章、論文、政府官方資料及報章雜誌的相關報導等,作為理論基礎及進行靜態分析研究。 二、問卷法 藉由問卷之擬定,普查三年級學年的所有學生對於各領域之態度,問卷回收後,進行統計分析並作解釋。 三、經驗法則 當某項事實屬於「眾所周知的事項」時,此事實即被認定為合於經驗法則。換言之,當我們利用過去經驗,對於某些事物加以判斷,其所形成的某些規則可稱之為經驗法則。本研究擬在不設任何基本前提下,訪查本校三年級各班導師對於學童對於各領域態度之基本認知,並將其與本研究所得之實證結果作一交叉分析,確認本校教師與學童之間是否存有認知差距(gate of cognition),以資作為教育調整之準據。 肆、文獻探討 一、期望-價值理論: 期望-價值理論最早由Atkinson(1957)及其同僚所提出,基本的主張乃是:行為的產生與否必須要考慮到個體對於行為抱持的主觀價值,以及對成功的期望。換句話說,個體在行動之前,會評斷該行動成功的機率並形成期望,如果對成功的期望太低,便不會產生動機。此外,如果該行為結果對個體的價值太低,即使對成功的期望很高,也無法激起個體的行為動機。依照Atkinson的期望價值理論,當價值愈高時,便能產生較高的成就動機(轉引自謝志偉,民92)。基此以觀,當學童對於某領域的態度越趨向正面評價,其所獲得的期望值越高,越可能獲得在該領域的高評價。 二、課業價值的影響 課業價值可能以直接或間接的方式影響學習表現,例如Pokay與Blumedfeld(1990)研究高中生的學習動機與策略,發現學生所知覺的價值會影響其使用的學習策略,進而影響學習表現。在課業價值方面,在Asher與Markell的研究上發現,小學生在感興趣的教材上學習的表現顯著高於不感興趣的教材。以此觀之,學童學習的態度將決定課業價值的高度,進而反映在學習的成就上。 三、學習動機 「動機」是影響學習的主要因素之一,而學者們也一直致力於了解影響動機背後的因素。因為教學者若能瞭解動機組成的主要元素,便可根據這些元素來設計合適的學習活動,藉以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學者Keller 特別提出「ARCS」模式來提高學習動機,其中A代表注意力(Attention),R代表相關性(Relevance),C代表信心(Confidence),S則代表滿意(Satisfaction)。所謂的ARCS 模式其過程是先引起學生對所學習的東西的注意與興趣,再讓學生發現所學的東西與切身有關,然後讓學生有信心去學習,最後當學生學習完成後會獲得滿意的成就感(陳李綢、郭妙雪,民87)。基此可知,假定學生對某領域的學科態度是正面積極的,則他們自然願意付出更多努力來獲取其學業成就,反之若學生對某領域的學科態度是負面消極的,基於ARCS模式的論述,教師應該能夠透過教學的調整,來改變其學習狀況不良的情況。 伍、調查結果與分析 如前所述,本研究採取問卷施測法(問卷如附件一),依重要性與喜好度兩大選項來量測學童對各領域的基本態度。為了避免統計上抽樣的疏漏,本案應用普查的技巧,樣本數採三年級全體學生,扣除施測當日因事病假缺席的學生數,總計發出問卷231份,回收問卷231份,回收率100%。本研究以基本量分技術,將重要性以及喜好度分為五級,分別是非常重要5分、重要4分、普通3分、不重要2分、非常不重要1分以及非常喜歡5分、喜歡4分、普通3分、不喜歡2分、非常不喜歡1分。經本研究群通力合作,將所得數據經加權計分後再除以樣本數,得重要性與喜好度之平均數,最後依所得數值進行分析如下: 一、學童對各領域之態度- -重要性分析 本校三年級學童認為各領域的重要性依次為國語、數學、社會、健體、自然、資訊、英語、鄉土語言、音樂、美勞、以及綜合。資料整理如下圖一:
圖一:學童對各領域之態度- -重要性分析圖(加權分析) 資料來源:本研究群整理 二、學童對各領域之態度- -喜好度分析 本校三年級學童對於各領域的喜好度依次為資訊、健體、社會、美勞、綜合、音樂、數學、國語、自然、鄉土語言以及英語。整理如下圖二:
圖二:學童對各領域之態度- -喜好度分析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群整理 為求更進一步的資料分析,我們進而將學童對各領域之態度以重要性與喜好度進行比對分析得下圖三:
圖三:學童對各領域之態度- -重要性與喜好度對照分析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群整理 由圖三以觀,可發覺一個有趣的現象,即以重要性與喜好度兩面向觀察學童對各領域的態度,可見得其結果並不一致。換言之,各領域學科中除了音樂、社會以及綜合三學科重要性與喜好度趨同外,其餘學科均呈現一定程度的反比狀態。以重要性第一的國語為例,喜好度落到第八,重要性排列第二的數學,喜好度也落於第七,相同的喜好度排名第一的資訊,重要性在排比上落於第六。 另外一點需要補充的是,為瞭解教師與學童之間是否存在著認知差距,在進行本研究期間,本研究群特別進行三年級各班導師的態度訪查,利用同一份問卷,請三年級各班導師預估班級學童對各領域態度之重要性與喜好度的趨勢,藉以探詢各班導師經由教學經驗累積所得之印象,是否符合班級孩童之內心想法,所得數據如下圖四、圖五:
圖四:重要性分析-教師與學生對照分析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群整理
資料來源:本研究群整理 詳加比對上圖三以及圖四之曲線圖,我們發現兩圖的曲線幾近重疊,顯見教師心中的事前預測,與經過問卷訪查所得學生對各領域的態度,不管是在重要性選項或者是喜好度選項上均趨於一致,其中並沒有我們所擔心的認知差距問題。樂觀來說,教師心目中的那一把尺,明確的衡量了學童的學習態度。 綜合前述,本研究群歸納研究所得如下: 一、本校三年級學童對於各領域的態度,在重要性與喜好度上有明顯的差異。 在學童心中認為重要的,反而不見得是喜歡的,同理他們心中較為偏好的,往往是所謂不重要的學科。依據本研究群整理研究問卷所設計的開放式問題答案,初步歸納出其中的原因有:
二、根據研究所得,本校三年級教師與學童間並未存在嚴重的認知差距,這是一個很好的現象,顯見教師與學生間有頗高的熟悉度。
陸、研究建議 若不考慮現實的因素,在最理想的教育情境中,各個領域學科的重要性應該是一視同仁無分高低的,而學童對於各個領域的喜好度也應當一樣,常保著積極學習的態度,懷著求知若渴的殷殷期盼。不過,人究非完人,心智才能也不盡相同,學理上有理性與非理性之論爭,最終才由有限理性的學理來彌平爭端,同理學生在有限制的選擇上,最後必然會有偏好產生。這是本文實證所得的一個結論,但也是一個開端,應該如何因勢利導,是本研究最後希望探討的一個重點。 依據期望-價值理論,行為的產生取決於期望值的高低以及行為結果的價值。因此,當價值愈高時,便能產生較高的成就動機。而就學習動機理論來說,一旦學生對所學習的東西感興趣,藉由學習的探索去發現生活的智慧,營造一個讓學生有信心學習的環境,當學生學習完成後將會獲得滿意的成就感。簡言之,建立一個能夠讓學生感興趣的觸發媒介,將可能是一個提升學習動機,提高學習成效的重要樞紐。基此,如何縮短學生在重要性以及喜好度的差距,讓學生在各領域的學習能夠同步提昇,本研究群提出以下幾點策略: 一、營造快樂活潑的教學環境。 孩子在什麼時候最認真?我想多數人都會同意這一點:「孩子在遊戲的時候最認真」。本研究群認為,在體質上感覺比較陳悶的科目上,除了系統式的口語介紹教學之外,應該能夠適度的引進「遊戲」的互動元素,藉以提高學童的學習動機以及注意力。舉例來說,在數學觀念的入門課程時,利用角色扮演的技巧,讓學童去體會擔任一節便利商店店長的滋味,重複練習加減乘除的概念,讓他們從生活去體會數學的無所不在,不僅更能強化數學的重要性,應該也能讓學生們更有興趣去”玩”數學。 二、採取跨領域的教學法。 隨著教育技能的進步,各學科的教學方法不再獨尊一元,因此本研究群建議能夠採取跨領域的教學法,應用喜好度比較高的學科教學技巧來增進該課程的吸引力。舉例來說,晚近以來頗為熱門的資訊融入教學就是一個不錯的方法,藉由資訊科技的獨特影音魅力,教師們應當能夠輕易地攫獲學童求知的目光,在潛移默化當中達到我們教學的目的,這樣未嘗不是一件好事。而向社會招生熱切的美語教學取經,他們在美語的教學上不每每都是配合著音樂、旋律甚至是RAP的技巧來深化學生學習,諸如以上種種,應該都是我們教學時能夠學習應用的技巧。 三、隨時注意要打開提昇學童學習興趣的機會之窗。 有一句俗諺是這樣說的:「要讓電腦學的好,首先要讓他去接觸電腦遊戲」。這句話雖然不是百分之百正確,但他的基本前提應該是正確的,即要誘發孩子的學習興趣。以推廣閱讀的工作為例,在美勞課的時候,讓孩子自己動手去製作一本創意小書,天馬行空的去創作屬於自己的故事,不也是在鼓勵讀經,在有限時間內規定閱讀多少本書之外另一種有效的策略。
柒、結語 教育是我們的終身志業,教師更是一種聖職工作,它之所以神聖,不在於教師自身有多麼偉大,而在於它是一種致力於成就人的事業。我們的成就無他,在於將可能迷途的小孩拉回正道,在於我們的學生能夠有用於社會,在於能夠促進社會階層的流通。學海無涯,讓學生們樂於學習是我們可以走的第一步,讓每一位孩子均能夠對於社會有所貢獻則是我們最深切的期望,僅以此與各位教師伙伴共勉之。
參考書目 Pokay, P., & Blumenfeld. P. C. (1990). Predicting achievement early and late in the semester: the role of motivation and use of learning strategie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2, 41-50. 陳李綢、郭妙雪(民87):教育心理學。台北:五南書局。 謝志偉(民92)「國小學童數學領域課業價值之調查研究」。教育資料與研究,第五十五期,92年11月,116-122頁 |
|||||
最佳瀏覽解析度:1024*768 |